【悦读活动】古籍守护者再出发!“2025年中华古籍保护文化志愿服务行动·内蒙古行”圆满结束

2025-07-25
在广袤的内蒙古大地上,不仅有辽阔的草原和奔腾的骏马,还蕴藏着丰富的古籍资源,它们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记忆,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2025年中华古籍保护文化志愿服务行动·内蒙古行”照亮古籍保护道路,吸引了众多志愿者投身其中,共同为守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贡献力量。
行动开启:汇聚青春力量,共赴古籍之约
当青春邂逅千年文脉,历史便在指尖重生。一群心怀梦想的年轻人走进古籍书库,用专业与热忱唤醒沉睡的典籍——7月6日“2025年中华古籍保护文化志愿服务行动·内蒙古行”正式启航!
“2025年中华古籍保护文化志愿服务行动·内蒙古行”由中国古籍保护协会主办、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内蒙古古籍保护中心)承办。启动仪式在受援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举行。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韩彦斌教授,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陆有富教授,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副馆长侯敏,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图书馆馆长王智、WilliamHill官方网站代表徐文静等出席启动仪式,来自内蒙古师范大学的志愿者们以及相关工作人员共30人参加活动。
行动内容:摸清文化家底,让古籍“活”起来
此次志愿服务行动内容丰富且意义重大,古籍普查是整个行动的重要工作。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历史文献部冯丽丽、王建霞带领14位志愿者从7月6日至15日到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开展志愿服务。受援单位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是第六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古籍存藏数量相对较多,善本古籍比例较大。30部古籍入选前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志愿服务期间,志愿者们带着期待与坚定深入到内蒙古自治区社科院图书馆,对那些沉睡在库房中的古籍进行古籍普查登记、数据审校和行款书影补录等工作。在普查过程中,志愿者们以饱满的服务热忱、扎实的专业知识和高度的责任心将每一本古籍的信息详细记录下来。本次志愿服务行动15日圆满结束,至此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汉文和民国线装文献普查和审校补录工作全部完成。
此次活动还组织志愿者们参观了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古籍修复室、古籍数字化室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蒙古文古籍展等。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志愿者全方位了解古籍、爱上古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蒙古文古籍展通过展示精美的古籍图片、讲述古籍背后的故事,激发了学生们对古籍的浓厚兴趣。
古籍修复室和古籍数字化室,更是让学生们亲身感受到了古籍修复和古籍数字化的神奇与魅力。学生们纷纷表示:“原来古籍离我们并不遥远,它们里面蕴含着这么多有趣的知识和故事。”
行动意义:赓续中华文脉,凝聚民族精神
“2025年中华古籍保护文化志愿服务行动·内蒙古行”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志愿服务活动,它具有深远的意义。
从文化传承角度来看,古籍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这次行动,更多的古籍得到了保护和传承,让后人能够更好地了解和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赓续中华文脉。
从社会影响来看,此次行动激发了年轻人对古籍保护的热情和责任感,培养了一批古籍保护的后备人才。同时,也促进了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和研究机构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党建合作,凝聚了民族精神。
“2025 年中华古籍保护文化志愿服务行动·内蒙古行”虽落下帷幕,但古籍保护的道路永无止境。志愿者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责任,他们的精神将激励更多的人投身到古籍保护事业中来,共同守护好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让中华文明的光芒永远闪耀。
(历史文献部)
来源:中国古籍保护协会